查看原文
其他

学费飙升、学历贬值,留学生出路何在?

视角学社 2020-12-25


一面在国内上着网课,一面却要交更多的学费,如果你是留学生,很可能也面临着如此荒诞的情况。

 

但2020年最不缺的就是荒诞和魔幻,大家也早就对美国大学涨学费见怪不怪了,在过去的15年间,大学学费始终葆守着一颗持续上涨、永不败退的心,可比美股要坚定的多。且不说留学家庭,连美国中产都对高昂的学费叫苦连连,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8年的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与美国人人均一年大学开销基本持平;也有报道指出一些私立大学的学费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美国中产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如果你是一个美国的中产家庭,很可能要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如果往教育方面猛砸钱、让子女获得中产阶级的入场券,就可能让家庭处于清贫十年、毫无储蓄、退休帐户中空空如也、根本无力应对失业或大型疾病等意外状况的境地。也就是说,高昂的大学学费甚至让美国中产都面临着是保有自己的中产地位、还是预订子女中产地位的两难抉择。不过,这样的严酷现实至少纠正了我们的一个惯常观念:过去我们总觉得美国大学对留学生下手蛮狠,其实它掏自己人的腰包也是一点不手软的。

 

但学费飙升仅仅是美国高等教育危机的一个方面,与学费飙升同时存在的是这样一种趋势:文凭越来越泛滥,学历越来越贬值。根据美国人口统计数据,从2000年来,美国拥有硕士和博士文凭的人数翻了一倍,而本科文凭也是大幅上涨。不难想象,当大学文凭人手一份的时候,文凭也就没有了区分度,大学文凭越来越像现在的高中文凭,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大家前不久还在热议哈佛毕业生入职街道办的事,而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常见:大学文凭不再是获得高薪管理职位的敲门砖,而是进入任何工作的最低入场券。

 

学费飙升、学历贬值,这两种趋势都迫使我们去反思这样一种观念:这种观念重视“教育”(更确切点说,是重视“学校”、重视“读书”、重视在读的四年),却忽视工作。过去我们常说,“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似乎“上好大学”与“找好工作”之前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教育投资总能收回成本、上个好大学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在美本申请时,甚至也会有一种无止境地提高软硬实力、然后在接受自己的学校中尽力选择高排名学校的倾向。这种观念建立在学历还是硬通货的基础上,二十年前或许适用,但在未来,诸如哈耶普斯麻、八大藤校这样的顶尖高校的文凭可能还会继续坚挺,但没有如此深厚传统与坚定操守的高校就很难高枕无忧、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在今天这种情况下留学,势必要对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进行更为仔细地检视、从职业发展方面来反观择校与选专业也就变得极为迫切。

 

在此情况下,视角学社与FindingSchool联合举办了“升学与职业发展论坛”,这个论坛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工作”这件事有所认识、对不同职业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知道某种职业是做什么、乐趣与意义何在、薪资状况怎样、对能力与素质有何要求、进入门槛与发展渠道如何……二是让家长了解孩子所处的境地:了解孩子手中底牌如何、了解桌上牌面怎样,既避免让孩子孤军奋战、也避免对孩子提出过高或过低要求。为此,我们特地以“一场主论坛+四场专业分论坛”的方式来全方位解读升学与职业发展,主论坛勾勒留学生所身处的基本状况,分论坛从商科、理科、文科、计算机与工科四个方面给出实操性路径。10月8日,第一场主论坛在上海汇丰银行大楼顺利举行,以下是各位嘉宾发言的回顾。

 

职场没有回头路:

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

 

Matthew Chang


第一位发言的嘉宾是Matthew Chang,Matthew是作为一个亚洲人成为美初的校董。Matthew本人属于很早的一批在美国念本科的大陆学生,曾经创业,也有麦肯锡、KKR集团以及管理PE基金的从业经历。用Matthew自己的话来描述,他是一个既创过业、又在大公司任职,还做过职业服务的人,唯一没做过的是研究。Matthew用自己丰富的职业经历来说明,家长在对孩子们的职业道路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先想一想走哪条路。职业道路无外乎五种,一是职业服务、二是进大公司、三是自己创业、四是进入政府或NGO、五是做研究。大多数时候,人们在想第一份工作时,会认定这条路自己一定会走到底,但大概率最后都会改主意。这时候可能会面临比较痛苦的事情:如果第一份职业选错了,后期转其他职业会非常困难,后面的路都是死的。比方说一个公务员想去创业,难度相当之大。这时候就要考虑,什么样的职业相对来说比较宽广?

 

Matthew认为职业服务的对象是全行业,如果第一份职业是职业服务的话,能更好地积攒经验,后期转行也会比较顺畅。Matthew也强烈建议有条件的孩子们要考虑将职业服务作为出大学后的第一份工作。职业服务一般来说有三块,即做银行,做咨询,做律师三个,而在这三块中,律师的专业性较高,银行其次,咨询最末,也就是说,对于未来转行而言,咨询的路是最宽的。

 

那么要如何进咨询和银行呢?首先要有过硬的学历,顶级投行与咨询公司向来只挑名校生,Matthew举了麦肯锡中国区的招聘的例子,每年会有17,000份简历投向麦肯锡,但麦肯锡却只收120人,并且这120人只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中科大、南京大学六所学校选,其他学校除他人推荐外一概不收。至于说名校的专业,则不是很重要。咨询银行中招进来的读商科的人不多,四分之三是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四分之一是商科与文科,只要数学与写作能力过关,专业知识并不是大问题。其次要去实习,近年来水涨船高,要求实习的时间也越来越早。为了大三拿到好offer,大二大一要开始实习,想近好公司,“曲线救国”也不可少。如JP摩根这样的银行比较难,意味着要现在MBB咨询公司实习,然后去顶着咨询公司的实习的名头,大三去敲这几个银行的门。

 

最后Matthew用一句话来作结:give us three years will give you the world”。大学三年(大四基本上拿到offer),但却有无限可能性。

 

实习不是为了试错,

而是一步步把路走扎实


 Annie Lin


第二位嘉宾Annie Lin本科毕业于沃顿商学院,随后进入JP摩根,刚毕业就有百万年薪。Annie分享的内容是留学生求职规划,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美国、英国、加拿大的求职地图,以及作为留学生可以申请哪些行业。一般来讲,中国留学生选择商科与工科较多,商科可以选金融、会计、精算、管理咨询与营销等行业,这些行业通常要求复合型工作,要求有跨专业技能,并且通过工作成长;而工科则一般选择软件、化学、电子、机械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技能型工作,要求对口专业,并要求在校习得专业技能。


 美国求职地图


第二部分介绍选校,Annie 详细介绍了金融、咨询、科技行业的顶尖公司、薪资水平、招聘要求。Annie也特别强调,大部分高薪行业均接受跨专业求职,职业发展不受专业选择的局限。比如一个地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投行中负责能源板块的工作。如果锚准了高薪职业,那么在选校时也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在选校时,家长们比较重视U.S.News的排名,但它其实是综合类、学术类的排名,但雇主却看重的是“Target School”(即目标校),其考虑的是文化因素(如过去的录取习惯、校友的数量)与地区因素(一则近而方便,二则环境熏染)。如商科类,目标校就是纽大商学院、乔治城大学、沃顿商学院、杜克、哥大、西北、密歇根大学等,每年可输送大批学生到华尔街,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排名高、声誉好、学生可能轻松拿校招,如一些大U和知名文理学院;其次则是半目标校,如名校中有校友资源的埃默里大学、圣母大学等,同时也有擅长商科类某一个或几个细分领域的目标校,如CMU的Quant与Risk等。最后则是非目标校,包括一些排名高但商科一般的学校,或连一些排名都不是很高的学校。Annie也讲了其他的一些行业“潜规则”,在此略过,欢迎大家前往现场。

 

商科求职目标校


分享的最后一部分求职时间线与核心准备板块,涵盖了如下问题:学历越高在海外越能找到好工作吗?哪些行业必须读博、哪些行业看重本科、研究生学位是否很尴尬?在求职时,简历内最重要的是什么、简历外最重要的又是什么?一个合理的求职时间规划应该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找实习最合适?如有感兴趣,可以扫描文末小助手二维码,领取讲座PPT。

 

在分享的最后,Annie也点明了在当下实习的意义:“实习不是试错,是一步步把路走扎实”,大一、大二的实习,能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重要的是去和公司的人多交流、了解兴趣点与技能点,而此后的实习则要朝着目标、一步步走完中间的路。

 

逆向倒推:

根据未来职业发展选专业


 Jiang Fangzhou


第三位分享嘉宾 Jiang Fangzhou老师首先梳理了一些非常适合留学生们的领域,如跨学科学学术研究、工程、医学与科技、创业与社会创业、人文(法律、国际关系、政治科学等)以及金融与管理咨询。这些都是很多非常领先的国际留学生在美国或者英国顶尖大学毕业之后做的事情。除此之外的话,当还有很多关于未来的一些探讨,人工智能、星际探索、材料设计等领域都急需人才。


在介绍完热门领域后,Jiang 老师接着分享了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热门职业:根据一个针对2017届毕业生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哈佛毕业生就进了金融和咨询,而美国劳动力从事金融或咨询行业的百分比却只有6%,这基本上反映了学校未来顶尖人才的一个走向。


不同领域内的顶尖高校


在接下来的部分,Jiang 老师从专业方面分析了商科、计算机、工程、数学、生物与生物医学、STEM领域相关专业的顶尖高校。如果要考虑就业的话,不仅仅要考虑综合的排名,更多的是要看一看就学校在这方面领域表现如何。


整场讲座信息密度非常大,作为压轴的是Jiang 老师对各个跨学科项项目的细致解读。


含金量高的跨学科项目


Jiang 老师尤其强调的一点是逆向倒推,即根据未来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选择专业。一些美国的小朋友,他们可能很小的时候都会去考虑他们自己未来要做些什么,对于现在八九年级的中国学生,也需要开始考虑这些问题,比如第一个是将来要在哪个国家生活?第二是要探索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这个探索过程应该尽早开始,包括去跟一些行业人员沟通,然后去读一些基本的书、看相关一些视频等等。当知道了这个领域之后,有大概想去的领域,然后再想想怎么样去发展道路、或是怎么去某某比较顶尖的公司,有心仪公司后反过来想一想需要怎么样的技能,要去什么样的大学。

 

识别天赋、构建优势:

不决定未来,只让好事更大概率发生

 

Lan Dongfang


第四位分享嘉宾Lan Dongfang老师主要分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什么是三个级别的竞争、如何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何识别天赋、以“2+1+1”的方式搭建优势。


在申请大学中,一般学生需要面临三个级别的竞争。同校方面的竞争主要是比在校成绩与推荐力度;同专业层面则比能力、学术与特长;而同级别层面则比一些场外因素或者高中级别。在这三个级别的竞争中,同专业级别的竞争是家长最能够帮助一些,同校其实就是学校成绩,好就是好,不好就不好,家长能做得事情并不多,而同级别更多的是既成的因素,比如是否给哈佛捐钱、是普林斯顿校友,这些在申请过程中也无力掌控。所以家长们应该关注的是同专业层面的竞争,即能力、学术与特长。


要想进入到美国的顶尖学校,至少要成为前10%的学生,更有竞争力的,应当要成为前1%的申请人。那么当自己没有办法在一个正面的战场上击败对手的时候,能选择的方法是什么呢?Lan老师给出的方案是基于错位竞争的3个10%,即专业、特长(兴趣)、社会问题三个方面错位规划,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挖掘属于自己的“10%”。这就需要使用的“2+1+1框架”,抛弃线性规划,拥抱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一个非常饱满的三个维度的东西,创造一条属于你自己的细分赛道。这种做法,被Lan老师形容为“不教决定未来之术,只让好事更大概率发生”。


发掘天赋的实用小工具


接下来Lan老师详细解读了发展天赋与“2+1+1”框架的基本内容,在了解天赋方面有很多使用的小工具,Lan老师在讲座中进行了详细示范。


“2+1+1”框架


而“2+1+1”则是两类主题活动加一个兴趣活动,加一个特色活动。比如某学生有数学、教育方面的天赋,则可以把这两项长处相结合:比如别人认为数学的知识是我最大的天赋,而我认为将这些知识用合理的方法带给别人才是我最大的天赋。这就是一个饱满的申请形象,不会浪费任何一个活动而且能在细分领域内做到最优。这种塑造申请形象的方式不能保证上限多高,但至少下限不会很低。上限达到很高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保证下限的方法这个东西是一定不会有问题的。

 

结语:

 


在讲座的圆桌讨论环节,三位老师分享了对现在孩子的状况、当下时代的状况的分析,现场讨论热烈有趣,真知灼见频出。这种坐下来、聊一聊的状态也是最契合本次论坛精神的,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时代”,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而在这个大时代中,每一个小小的个体都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地审时度势、为个体命运负责,所以,越是前路不定,就越需要和不同圈层的人多沟通。在当下的时代中,留学生们的出路何在呢?正是需要坐下来聊一聊的。

 

以上是本次主论坛的掠影,在主论坛后,还有四场分论坛,分别是商科(10月11日已举行)、文科(10月17日)、理科(10月25日)、计算机与工科(11月1日)。在10月17日的文科分论坛中,我们会邀请多位重磅嘉宾参与,其中有律师、有咨询顾问、有公司高管,都是专业领域内的顶级大咖,也有斯坦福、麻省理工、芝大、波莫纳等顶尖高校的学生,会与大家分享亲身经历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后四场论坛内容仅对内分享,非常欢迎各位学生与家长前来。


【参与方式】扫描小助手二维码,备注【论坛】报名,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每场讲座的具体地点也会由小助手通知大家。


 

相关阅读:

大学里选专业面面观

2021WSJ/THE美国大学排名出炉:没有一所学校能够适合所有学生

OPT名存实亡,留学生再陷求学窘境



作者:成长视角。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